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规范使用促公平 强化监管保善用—荆门市本级大力查处公租房违规使用行为调研报告

修改时间:2025-07-05 10:35:26  发布作者荆门城控  点击次数0  

  公租房作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核心支柱,肩负着托举中低收入群体安居梦想、筑牢社会公平正义基石的重大使命。自2007年启动公租房建设以来,荆门市本级坚持集中建设与新建商品房项目配建“双轨并行”模式,累计建成投运公租房5644套、33万平方米,覆盖108个小区,有效解决了逾万人的住房困难。

  然而,在公租房后期运营管理的深水区,转租转借等违规使用乱象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违规主体“双向失范”,既有承租户私下转让,也存在整体承租单位违规转租;二是违规区域“区位集聚”,学校周边、交通枢纽等便利区域成为高发地带;三是违规手段“规避迭代”,高频更换承租户、虚构亲属借住等套路不断翻新。这不仅造成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更直接冲击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平底线与制度根基,亟需通过系统治理、精准施策与长效机制构建予以破解。

  一、原因剖析

  经深入调研,违规使用乱象屡禁不止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违规套利空间驱动。公租房租金与市场租金之间存在价差,形成了套利空间。以50平方米的房源为例,面向保障对象的月租金仅为300元,而同类住房的市场租金高达500~1000元,差价达到200~700元,年套利可达2400~8400元。经济获利驱使部分承租人将公租房异化为“创收工具”,不惜违规转租转借。

  (二)技术监管能力不足。当前公租房监管主要依靠人工巡查与举报,面对108个小区、5644套房源的分散布局,房管员人均管理负荷高达500~600套,精细化监管力不从心。监管手段仍以入户检查、资料核验等传统方式为主,缺乏水电数据智能分析预警、人脸识别动态监测等技术支撑,难以及时发现异常居住行为。在遭遇入户检查被拒等情况时,也缺乏有效的强制核查手段,导致取证困难、效能低下。亟需推动监管方式从“人防”向“人防+技防”现代化模式转型。

  (三)惩戒威慑效力弱化。现行规定对转租转借行为的处罚仍以限期整改、取消保障资格、强制清退为主,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制裁和信用惩戒手段。虽然要求追缴违规所得租金差价,但执行中往往难以准确核算和足额追缴。清退程序复杂冗长,从发现违规到完成清退平均耗时2~3个月。由于联合惩戒机制尚未健全,违规信息难以跨部门共享,导致违规成本远低于违规收益。

  (四)区域资源配给失衡。市本级公租房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突出,74.6%的房源集中于掇刀区,而就业、教育、医疗等资源富集的东宝区仅占11.4%。优质区域房源供不应求,为违规转租提供了市场牟利空间。

  二、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我市聚焦违规转租转借顽疾,重拳出击、系统施治,初步构建监管框架并取得阶段性成效。2022~2024年,累计开展专项攻坚行动3次、季度例行核查12次,完成房源核查1.5万套次,查处并整改违规行为56起,有力促进了公租房公平善用。

  (一)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共治氛围。在小区显著位置及单元入口全覆盖张贴警示公告,依托微信公众号、住户联络群等数字化触点精准推送政策信息,醒目标注“公租房严禁转租转借”禁令,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畅通电话、邮箱、线上平台等多元举报渠道,建立举报线索“接诉即办”机制,确保高效响应、精准核查、闭环处置,激活社会监督力量。

  (二)创新巡查模式,压实责任闭环。创新推行“三结合”巡查模式,严格落实入户巡查制度:定期巡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实现动态监管全覆盖;电话预约与视频联系相结合,提升入户效率;日常巡查与监督举报相结合,拓宽线索来源。房管员按季编制巡查计划并刚性执行,规范填报《入户巡查及回访登记表》(涵盖承租信息、居住状态、空置情况等关键项),经承租户签字确认后归档。对发现的问题实施“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动态销号管理,确保分类处置、限时整改、全程督办。

  (三)实施靶向整治,堵塞管理漏洞。针对整体租赁领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清查承租单位违规转租非职工、职工私自转租转借等行为。向中心城区16家整体承租单位下达《专项整治通知书》,责令自查整改,已清收违规房源11套。强化租赁合同刚性约束,严格追究逾期未整改单位合同违约责任及管理主体责任。

  (四)强化违规处置,形成震慑效应。压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建立“24小时取证-限时整改-信用惩戒-资格禁入”处置链条。房管员发现违规情形后,需在24小时内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同步固定证据(转租协议、影像资料、旁证等)。对拒不整改者,立即启动强制清退程序,将违规信息记入个人(单位)信用档案,实施5年保障资格限制,构建“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惩戒闭环。

  三、措施建议 

  (一)建设智能监管体系。分步推进市本级公租房智能化监管升级,优先在转租高发小区及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试点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逐步实现全域覆盖。综合运用门禁管控、人脸识别、智能水电监测等技术手段,自动识别、预警并辅助清退非承租人,从源头上遏制转租转借等违规行为,推动公租房管理向“人技协同、智能高效”跨越,织密数字监管“防护网”。      

  (二)健全联合惩戒机制。对查实的转租转借行为,除立即取消保障资格、收回住房外,必须强制追缴违规期间全额市场租金差价,并依法处以罚款。将违规主体(个人及单位)信息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联动实施高消费限制、信贷约束等跨部门联合惩戒。对违规代理公租房转租的中介机构,依法处以罚款并在行业内部通报曝光。通过大幅提高违规成本,有效斩断利益链条。

  (三)优化房源区域配给。在新一轮住房保障规划中,实施“区域均衡补短板”策略。通过盘活存量闲置房源、在新建商品房项目中足额配建等方式,重点增加东宝区等优质资源集中区域的公租房供给,缓解结构性供需矛盾。建立全市集中登记、动态调配的轮候互换平台,支持承租家庭因就业、子女就学等正当需求合规互换房源,压缩违规牟利空间。

  (四)强化整体租赁监管。推行整体租赁“需求-分配-使用”全链条核验机制,压实承租单位管理主体责任。分配环节严格审核单位申报需求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实施定向精准配租。年审环节通过比对劳动合同、社保缴纳、公积金缴存等多维数据,交叉验证实际居住人身份,对非单位职工居住情形立即触发退出机制。对监管责任落实不力的单位,依法依规限制其后续整体承租资格。(文:杨清华、李莉)

 

TOP

返回顶部